好山出好茶,喝茶人都知道有这么一说。
但这,也许是个伪问题?
标准不同,“好”的定义就大有迥异。
这不,两路神仙开战,战况纷呈,乱花渐入,围观还是站队?
上图:武夷山岩茶:竹窠
下图:柳叶眉 尧湾中心基地
茶圣陆羽高屋建瓴!
要喝好茶,自然得看《茶经》——且看茶圣陆羽眼中的好山与茶。
“上者生烂石,中者生砾壤,下者生黄土”:综合起来就是,土壤疏松、土层深厚、排水良好的砾质、沙质土壤比较适宜茶树的生长。
《茶经》从“烂石”到“砾壤”,再到“黄土”,综述了一个风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:岩石、碎石——砂砾——风化较完全的“土”。在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,可能土壤风化得越完全,茶叶的品质往往不一定越好。一句话,茶好喝,就得要好山,好山便是出自“烂石”、“砾壤”!
柳叶眉尧湾中心基地的烂石
“野者上,园者次”:野放的、人为管理或干预较少的茶树优于人为专置一场圃来种植管理的。这不单是管理方式的差别,也体现了种植方式的差异。既然成“园”了,茶树自然是园中相对单一品,其种植密度、生物多样性与“野者”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。
上图:安徽太平猴魁的野者
下图:柳叶眉尧湾基地的野者
“阳崖阴林”:阳面的山坡有林木遮阴的为佳。茶树像女人一样,既需要阳光,又怕晒。阳崖阴林则能同时满足两方面需求。有了遮阴之后,在漫射光的作用下,茶树可以产生较多的叶绿素B,帮助其有效利用漫射光中的蓝紫光,有利于茶叶含氮化合物、芳香物质的增加,提升品质。
柳叶眉中心基地的阳崖阴林
西湖龙井:狮峰
当代茶圣吴觉农马首是瞻!
然而,如果换一个标准,这个“好”的定义可能就不太一样了——
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对于《茶经》“烂石”、“黄土”的解读便不同:
“烂石”显然是指风化比较完全的土壤,也可以说是生土,这种土壤,适于茶树生长发育;“砾壤”是指含砂粒多、黏性小的砂质土壤;至于“黄土”,是一种质地黏重、结构差的土壤。
时移世易,如今茶叶已是重要的经济作物,历史上又曾经历过大生产、追求产量多过品味的时代,茶园土壤的选择标准已经相对放宽。如果多走一些茶区便可以发现,绝大部分的茶园还都是黄土,如果能达到“砾壤”的状态已属于上乘了。甚至有的地区,土壤板结、酸化,还需要通过各种人为手段来改良的水田用来做茶园。
园者一
吴老先生的这种说法很能代表一种茶园态度。
其实,“黄土”是当今大部分茶园的状态??蒲У募壑灯涫挡辉谟谘≡褡詈玫纳匠∪ブ植?,而是要在现有的条件之下,思考怎样能让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发挥最大的效益:改良土壤、选育品种、提升茶园管理水平,让本来相对一般的山场也能出产不错的茶。且这个茶的产量要高、品质要稳定,茶树的抗逆性要强,产生的经济效益要好。
园者 二
故而,面对陆羽“野者上,园者次”的观点,吴觉农先生认为它已不适用于当下:当时(唐代)的栽培技术,包括茶地规划、园地开垦、茶树种植和茶园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都还较落后?!拖执┮悼蒲Ъ际趵此?,茶叶品质的好坏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选育、栽培管理和制造技术,在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下,采取现代技术措施,栽培的茶树,都能够获得优质茶叶。因此,陆羽当年“野者上,园者次”的观点就不适用了。
各位爱茶人,事实是否全然如吴老先生所说呢?
爱茶,我们是认真的。因为爱,我们不局限于一时一地,也走了很多茶山,去过名优茶的核心产区,而且连同其次级山场,见了一些茶人,交流着好山对好茶的标准。突发奇想,我们来做了个小互动:文中放上几张茶山照片,也标注了茶园的背景信息,看看大家认为哪张照片里的茶园出产的茶叶更好喝。
欢迎围观,也支持站队。
留言回复,有惊喜!
Host List
hot news